目前分類:參考文獻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958 賴建銘〈清代台灣歌謠〉,《台南文化》6 卷1 期。(1958-1960 6 卷1、4 期、7 卷1 期)

王振義,1987,《淺說台灣閩南語社會的唸歌》,中華民國史蹟中心《台灣史研究暨史. 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pp.285-301。

一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歌仔冊研討會議程  


一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文  一○   臺灣廳縣各志均載番歌,譯以華言,大都祀祖、耕田、飲酒、出獵之辭;而男女情歌亦采一、二,以存其俗。夫人類之進化,先有繪畫而後有文字、先有歌謠而後有文學,此智識發達之程序。臺灣蒙昧之番,尚無文字而有繪畫、尚無文學而有歌謠,故考古學者、歷史學者、民俗學者以此為貴重之文獻。得其遺跡隻語,詳細研求,可知大體。原人時代之景象亦復如是,如「吳越春秋」所載「斷竹歌」則其例也。其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此則未有文字以前,十口相傳,徵為信史,而為中國最古之歌謠也。


一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文  歌 謠   臺灣之人,來自閩粵,風俗既殊,歌謠亦異。閩曰南詞,泉人尚之;粵曰粵謳,以其近山,亦曰山歌。南詞之曲,文情相生,和以絲竹,其聲悠揚,如泣如訴,聽之使人意消。而粵謳則較悲越。坊市之中,競為北管,與亂彈同。亦有集而演劇,登臺奏技者。勾闌所唱,始尚南詞,間有小調。建省以來,京曲傳入。臺北校書,多習徽調,南詞漸少。唯臺灣之人,頗喜音樂,而精琵琶者,前後輩出。若夫祀聖之樂,八音合奏,間以歌詩,則所謂雅頌之聲也。

一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民國9412月) ,頁467-469

http://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3_2/16-467-496.pdf

一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國俊:〈金門地區兒童歌謠研究〉,《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年,頁117-126

 

一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