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1期(民國902月),73-78

http://ccs.ncl.edu.tw/Newsletter_77/73-78.pdf

 -----------------------------------------------------------------------------------

專題演講

由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萬益教授發表專題演講,講題是「從臺灣文學研究所的籌備經驗說起」,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林金悔主任主持。陳所長由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成立的概況作為起點,談論幾個臺灣文學研究上的重要問題:其一是臺灣文學的學科發展有其歷史淵源,從日治時期的楊雲萍、黃得時、王詩琅,到七○年代的張良澤、林瑞明,一直到九○年代學者、地方文史工作者、各縣市文化中心、國科會、文資中心的努力,臺灣文學這個學科已逐漸建立起一定的學術規範,在古典文學、現代文學、民間文學各方面文獻資料的蒐集整理也有十分豐富的成果,而這樣的合作機制,也應持續下去。其二是臺灣文學的多元性與現代性,臺灣文學的語言及文化背景與中文系最為相近,但它的特殊性無法以漢語文學完全予以籠罩,除了日治時期的日語文學外,臺灣話(包括閩南、客家、原住民語言)的書寫符號多樣而複雜,在這樣多元且複雜的情況下,在原本中文系的架構下,有其獨立發展的必要,這是文學研究到今日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其三是從事臺灣文學的研究者需有自覺,若不能在史料的建立、方法的訓練、史觀的切磋、世界文學的視野等面向有所開展,作為文學研究體系中的一分子,臺灣文學這個獨立的學科也可能很快的沒落,所以像臺灣作家在域外的文學史料就是一直被忽略的,研究者需要將關心的視野擴及任何可能的區域。


胡萬川則提到民間文學在臺灣與作家文學的關係其實是斷裂、淡漠的,但是他認為作為一種文化或文學現象的存在,它不應該如此被斷裂式的處理,甚至被漠視掉,因為民間文學最接近民眾生活與生命型態;而且我們在民間文學中可以尋得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文學傳統,經由民間文學重構自己的經典,他並舉出芬蘭的史詩《卡勒瓦拉》為例說明,在西方民間文學是個重要研究課題,各種觀點與研究理論非常豐富,這是臺灣研究者需要注意的現象。


第一場論文發表
第一篇論文由同樣是地主的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江寶釵發表〈雲嘉地區文學調查與觀察〉,由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講評。

江寶釵在此篇論文中首先提出了區域文學調查及採集的基本問題,其一為臺灣為一地幅並非寬廣的島嶼,區域文學更只是區域中的區域,文學特色不易被凸顯其二為作家往往遷徙頻繁,且往往出生地與後來的居住地並不相同,若以地域作為區分作家研究的標準,則作家屬地難以歸屬,且作家活動區域往往溢出行政區外,一方面往昔之行政區範圍與今日之行政區往往並不相等,變遷甚大,另一方面如現代作家雖出身某地,但多數以臺北為活動中心,作品亦往往有全國化甚至世界化的傾向,則作家之研究該如何放入目前的區域範疇之中?其三為在區域作家作品的調查、研究中,由於傳統文學以課題、擊缽作品數量最大,難以顯揚區域精神其四為在理論層次上,區域研究與作家傳記研究於文學有相似之處,兩者的共同問題是文本與真實之間的界線往往模糊難辨,如果文本中的事件不對應於作者生活中的遭遇,則研究者將如何看待文本中市鎮與作者生活環境的關係?除此等提問外,江寶釵則試圖經由西方民間文學理論中社區╱土地精神與文學傳統建立的關係,呈現雲嘉地區的文學特色,是一種民眾經由民間文學的創造,藉由語言、地理、風俗的結合,而產生鄉土想像的認同意識過程,故在雲嘉地區民間文學中呈現如「阿善師」故事、「陳成」名人謠、「水頭出提督」俗諺、民雄名為打貓的傳說等,即甚富雲嘉地理特色,展現當地民眾生活經驗的作品。在民間文學之外,江寶釵也概述了雲嘉作家文學的調查成果,展現了完整的觀察面向。古典文學方面,她的觀察重心在於重要詩家、詩集的發現,詩人在地方關係網絡的形成,以及詩運的興微轉折;在現代文學方面,她依照小說、散文、詩歌三大文類搭配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行政區羅列該地作家現況,主要觀察這些作家在全國化的文風之中,如何呈現地區特色。

江寶釵:<雲嘉地區文學調查與觀察>,《台灣文學史料編纂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2000年10月。

龔鵬程相當肯定江寶釵對於雲嘉地區文學調查的成果及價值,並認同論文中提到的通過實際調查經驗而產生的困境,但他可惜論文並沒有提供解決之道,而這正是他最關心之處。其次是民間文學的調查往往只能顯現出社區性,在其他不同社區中也能找到的通性,而非社區特性。還有就是通過這樣的民間文學調查與觀察,到底能不能提供對文學史及文學理論的意義,反省或挑戰一直以來我們對文學史的觀念,如口傳與文學的關係、上層與下層的關係、文學起於民間嗎?還是文學與口傳是平行的發展?對於雅、俗文學觀念是否有所反省?對於民間文學這樣俚俗的語言,該如何判定其文學價值?該用什麼樣的理論或文學觀來說明其文學性?這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第二篇由大漢技術學院講師黃憲作發表〈花蓮地區傳統文學的採集、整理與觀察〉

黃憲作本篇論文旨在呈現其目前對花蓮傳統文學採集的初步成果報告,在工作內容方面,約有六點:(1)作家生平資料(2)作家本人及家屬的訪問錄音及文字記錄(3)手稿、照片及信札的蒐集(4)個人別集、眾人合集及相關著作(5)詩社相關史料(6)相關雜誌、報刊的蒐集。而重要的成果其一在於發現並正名花蓮三個傳統詩社:奇萊吟社、蓮社和花蓮詩社,並藉由社團同人刊物、文學論著中考察其沿革及分合、平日詩社活動、刊物發行狀況、社員作品呈現,並聯繫詩社發展與全臺灣文學發展間的關係,及政治環境對詩社的影響。成果其二在於整理重要詩人的作品,黃憲作並在論文中舉花蓮五個重要詩人張采香、駱香林、陳竹峰、王彥、楊伯西,說明花蓮傳統文學中的重要發展,他們既是花蓮傳統文學的重要文人,也往往是花蓮詩社中的核心人物,黃

黃聲遠認為一般區域文學的田野調查往往朝與地理環境、歷史環境(事件)、人際關係三方面探討,雖然這樣的影響關係很重要,但他認為如何還原文學現場才是更重要的問題,因為區域文學在進行的是「文學」的調查,需要有文學人類學的觀念,將其細緻之處發掘出來,如對應到黃憲作所進行的花蓮古典詩社調查,詩社活動如何被真實的還原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就是田野調查的方法問題,黃聲遠建議應有追根究底的精神,設法讓調查對象產生認同感,進而將更多更珍貴的史料呈現出來,這在建構區域文學史時,將有很大的助益。


 

第三篇由臺中技術學院副教授廖振富發表〈櫟社文學史料的蒐集與研究〉

廖振富在論文中展現研究櫟社多年的深厚成果,呈現日治時期與臺北瀛社、臺南南社並稱三大詩社的臺中櫟社的研究觀察。......而區域文學史的書寫,櫟社往往也居重要的地位,而展現出文學史視野下與其他時期文學的承繼或啟蒙關係、文學史的地位與評價,或在區域文學史所呈現的區域特色。雖對於櫟社的探討成果頗豐,但廖振富也提到,對於櫟社社員的詩學淵源、與中國傳統文學的關係等文學層面的問題,仍缺乏系統論述,且詮釋觀點容易流於一致,仍須從各種不同的文學理論進行嘗試;又如櫟社雖以抗日色彩著稱,但以此觀點不能統攝全部社員詩作,如何避免意識型態的僵化,這些都是有待研究者投注心力研究的地方。

 

 

第二場論文發表

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施懿琳發表〈臺南府城古典文學的發展研究與展望〉

在論文中呈現臺南古典文學三個主要的論題:臺南府城古典文學發展簡史臺南古典文學相關文獻與研究概況臺南府城古典文學研究的未來。在文學發展簡史的陳述上,施懿琳採由文教機構、文學團體、文人活動及作品等角度作為建構臺南古典文學史的主要觀察,再放置於時間的區塊中,呈現從明清到日治時期臺南地區古典文學的發展概況。


中山大學教授龔顯宗發表〈我撰寫《安平區志‧文學志》的經驗〉

龔顯宗以他撰寫《安平區志》的田野調查及撰述經驗,作為本篇論文的主要撰述內容,提供與會學者實際的操作經驗。該論文主要分六部分:局限—從〈凡例〉談起、安平文學的意涵、安平文學的特性、撰寫前的準備工作、〈文學志〉綱目、安平文學各期特色,梗概介紹該〈文學志〉的主要內容及安平文學的相關論題。在該論文中,界定安平文學為籍隸安平或曾居安平以及雖未居安平但以此區的人、地、事、物、景為題材的作家創造出來的作品,包括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歌謠、諺語、民間故事等口頭文學和以文字寫定的成文文學,並歸納安平文學由於其文化構成元素複雜、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各種族裔遷徙頻繁、故文學特性為富涵海洋文化、政經軍事外交特質、國際性、多元化、鄉土性、流動性等不同品類。而每一歷史時期都以不同文學類型及素材呈現,如明鄭時期為移民文學、遺民文學,作品充滿忠義思想,鄉土、民俗題材漸獲視;康熙年間由於游宦流寓人士為創作主力,寫景詩為其大宗,原住民題材也逐漸出現,乾嘉之後,本土人才輩出;日據時代,本土作家作品多呈現故國之思、興亡之感,外籍作家以日本為最眾,漢詩、俳句、短歌創作為主;國府遷臺之後,文體轉變為白話文,記事、寫景、詠物為主要題材,小說創作也頗為豐盛。由於安平文學的發展與歷史發展十分密切,故〈文學志〉的書寫架構在成文文學部分以明鄭、清治、日據、民國等主要時間區塊為主要綱目,搭配文人或時間細分為子目;而口承文學及民間文學則獨立書寫,則區分類型為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謠諺、碑匾聯等。在時間如此漫長,文學類型如此廣泛的情況之下,其撰寫準備工作便必須十分周延,除了細讀各家詩文集外,也需訪問耆老及作家後代、親友,訪視調查古蹟、寺廟等,以期完整安平區之詳細文學概況。

 

呂興昌藉本篇論文提出三點意見:第一是他認為討論臺灣文學史料需有更多原則性問題的考慮,如用方志的體例討論文學將有一個陷阱,那便是方志所特有的邊緣性,會造成文學史撰述時史觀及歷史詮釋上重大影響;且用方志的架構無法釐清並處理文人遷徙的問題,他認為改用主題或議題式的追蹤,將可以解決這樣的困境。其二是許多對臺灣文學的討論或定義都在作價值性的陳述,以有無價值或喜好與否來作標準,他認為應該作的是定性的描述,故安平文學的定性為何?文人及作品的層次該如何區分?第三是他建議可以從安平地區的民間文學來觀察其部分特色,在安平關於海濱、捕魚的俚語諺語特別豐富,這與其地理特色便有很大關係。


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美娥發表〈建構中的文學史:新竹地區傳統文學史料的採集、整理與研究〉

本篇論文中,黃美娥旨在呈現新竹地區傳統文學史料的採集及整理狀況,以及該區傳統文學的活動現象。


第四篇論文由臺北師範大學副教授浦忠成發表〈原住民文學發展的幾回轉折:由日據時期以迄現在的觀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路 的頭像
    一路

    民間一路

    一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