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世紀初中國俗曲唱述人物 林仁昱 里仁書局 平裝
廿世紀初的中國社會,處在新舊文化衝突與融合的震盪之中,作為市井娛樂的俗曲(時調),正跳出傳統框架,大量吸納新環境裡的新題材。本書依據典藏於台北、上海、北京、東京等地學術機構的曲本,對這個時期以唱述政治人物、社會新聞主角、「新潮」人物、市井小民、逸樂與犯罪人物、喜感人物為主題(或主要內容)的曲目進行探究,以明瞭其依人唱事的形式、作用與意義,掌握當時的市井觀點與大眾心聲,呈顯該時空下的社會文化風貌。
澎湖民間故事研究 姜佩君 里仁書局 精裝
本書為第一本研究澎湖民間故事之學術著作,針對澎湖地區之神話、故事、傳說等敘事性口傳文學,做一全面性的探究。本書蒐集六六一則澎湖民間故事,予以分析研究,其中大部分是實地採錄所得的第一手資料或未刊稿,書中透過類型分析,考察故事之源流演變、分佈區域與傳播狀況,然後經由其他地區同類型故事之對照比較,彰顯澎湖民間故事之特色與價值。本書資料齊全,為目前搜集澎湖民間故事最多的一本著作,相當值得參考。
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 胡萬川文集1 里仁書局 精裝
本書所論皆神話、傳說重大議題,分析深入而具啟發性。對長久以來習以為常之認知,作者提出挑戰性的看法,並有突破性的見解。如鯀、禹本來是創世神話角色,不是歷史人物,嫦娥奔月則是死亡起源神話的變異,且奔月和射日各不相干,嫦娥和羿為夫妻之說只是後人的想像。又如降龍伏虎羅漢,原非印度佛教所有,乃中土之產物,其意涵可與周處除三害及王維詩「安禪制毒龍」相見證,更可與英雄「屠龍」傳說相啟發,其緣由始末在書中首見發揮。對神話、傳說有興趣,又想開闊視野,不願為傳統侷限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好書。
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 胡萬川文集2 里仁書局 精裝
本書對「民間文學」重要議題,如民間文學特性、民間文學成為學科之過程、以及田野調查規範,從理論到實際,本書有啟發性、引導性之探討。故事、歌謠等民間文學內容,雖然自古即已存在,但「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科的概念,乃十九世紀歐洲浪漫民族主義思潮之產物,本書對此有詳細之解說。又如真假民間文學之辯(Folklore and Fakelore)一類觀念,以前未見介紹之文章,本書亦有深入之探討。而對台灣代表性的傳說,本書更有深入的分析。對民間文學有興趣的人,得以藉由本書而進入世界民間文學之正軌,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 胡萬川編著 里仁書局 精裝
本書是第一部依據A.T.民間故事類型分類的《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引用書籍包括日治時期以來的文獻,其中尤其以作者長年以科學方法採輯出版的台灣各縣市的民間故事集為主,是在長期的田野調查和理論研究之後,對台灣民間故事類型的分類整理的著作。本書雖依據A.T.編碼分類,而類型說明則考慮文化差異,並且於A.T.未清楚說明的編輯規則加以歸納特點,包括類型故事概述、相關母題、故事來源等均體例嚴謹,符號標誌清楚,並附加類型說明,可以說在台灣學術界不受重視的邊緣學科,至此有嚴謹的台灣本土民間故事類型的著作,為台灣民間文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所長陳萬益教授文)
中國古代神話選注 徐志平 里仁書局 平裝
神話為原始人類想像的產物。遠古時代,人們對於宇宙自然的奧秘,透過奇妙的想像,創造出許多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出來,成為後來所有敘事文學的來源。少了神話,則中國璀璨多麗的文學,便要減少它的光彩。本書選擇古代神話中精彩重要者,加以注釋。以自然神話較多,但也不遺漏其他具代表性的任何神話材料。各神話款型之定義及說明,皆詳述於各單元「前言」部份。事實上,各單元之「前言」已略具神話史的性質。
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 浦忠成 里仁書局 平裝
本書針對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的敘事性口傳文學產生的背景、傳述的形態與其間蘊藏的內容,進行探究;以台灣原住民鄒族部落--特富野(也是作者出身的部落)作為探索的焦點,並儘可能廣泛徵引相關的學理與田野材料,由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綿長脈絡,尋繹文學曾經產生的波動與具體的功能。未擁有文字的民族自有其一套安身立命的思想價值系統,也有延續習俗文化的獨特方式,本書由文學的角度切入,也許可以提供觀察台灣原住民文化與文學的不同視野。
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下) 浦忠成 里仁書局 精裝
這是第一本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史,對認識原住民族文學有很大的幫助。作者基於仍在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代表著原住民的價值精神,且「口傳文學」須文字化,方能因累積實存而延續發展,故以母題情節為準,先大篇幅介紹整理各原住民族的傳說故事。再兼評西元1895年迄今、秉持傳統文化精神的現代「作家文學」作品。本書首開先例,系統化整理、分析、評論原住民族文學,並分判大致發展歷程。雖以漢文書寫,但仍徹底呈現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精神思想。
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 浦忠成 里仁書局 精裝
這是第一本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史,對認識原住民族文學有很大的幫助。作者基於仍在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代表著原住民的價值精神,且「口傳文學」須文字化,方能因累積實存而延續發展,故以母題情節為準,先大篇幅介紹整理各原住民族的傳說故事。再兼評西元1896年迄今、秉持傳統文化精神的現代「作家文學」作品。本書首開先例,系統化整理、分析、評論原住民族文學,並分判大致發展歷程。雖以漢文書寫,但仍徹底呈現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精神思想。
中國神話傳說【一】【二】【三】 袁珂 里仁書局 平裝
神話是遠古人民文學創作的一部份,在文學史上,與書面文學一樣,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本書原名《中國古代神話》,一九五○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五七年改寫,八三年又作最後一次的增補修訂,由當初的七八萬字,擴充到目前的六十萬字。從盤古開天闢地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在歷史長河的肩架上,展現了形形色色古代神話傳說。
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州島的神聖敘事 高莉芬 里仁書局 平裝
本書跨越神話與仙話的界線,運用比較神話學的方法,由「蓬萊」想像的思維前提入手,彙整相關文獻及前人研究成果,對於其間的發展脈絡,逐一分析,使「蓬萊」由樂園而上昇至宇宙創生的高度,從而能夠梳理出比較完備的「蓬萊」意象與形象。對於神話宇宙思維的探討,跨度雖大,卻能在神話表層敘事與深層象徵間,進行深入的論述。回歸文學性質的神話研究,反映出作者對於實證性要求與浪漫性理解的兼容並蓄,擺脫純然訓詁、考古的窠臼,而能夠具體引發出神話語言的特質。
台灣民間文學採錄 陳益源 里仁書局 平裝
本書主要結集作者近年內,關於台灣民間文學採錄方面的學術論文與專欄文章。作者長期關懷台灣民間文學的區域普查,特別呼籲重視民間故事家的深入發掘。在教學研究之餘,他的足跡行遍台灣各縣市,不僅投身於若干社區總體營造的行列,還參與許多大型文化活動的規劃與執行。收入本書的內容,既有嚴謹的學術論文,也有輕鬆的民俗趣譚,盡是作者走訪民間致力田野調查的寶貴經驗和新穎素材。在他細心的觀察與縝密的組織下,台灣民間文化的活力再現,時時充滿新奇,處處洋溢溫馨。有志於從事台灣民間文學調查,以及台灣民俗文化研究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本書。
俗文學稀見文獻校考 陳益源 里仁書局 平裝
本書共收八篇嚴謹的學術論文,多屬作者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它在每篇論文之後,又都附錄了第一手的俗文學稀見文獻。這些文獻作品,有小說、歌本、碑文、布袋戲劇本、民間歌謠、傳說故事等,全皆得之不易,是研究明清稀見小說、台灣民間文學,以及賴和、黃海岱、吳天羅、金庸、高行健等人作品的重要發現。今經作者一一校錄整理,配合論文,公諸於世,成為一部十分難得的學術資料論文集。
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 陳益源 里仁書局 平裝
全書六篇,既有關於蔡廷蘭(1801?1859)在金門(祖籍地)、澎湖(出生地)、台南(任教地)、越南(漂泊地)、江西(仕宦地)等處的調查與研究,又有俄國、法國、日本等國典藏、翻譯《海南雜著》的新發現,還特別公開了《海南雜著》越南所藏抄本和越文全譯本。本書是台灣文學研究兼具「本土化」、「國際化」的典範之一,凡關心台灣?越南者,必能從中得到許多的震撼與感動。
中國民間文學 鹿憶鹿 里仁書局 平裝
這是一本民間文學的入門書。作者博採眾議,將民間文學中常被討論的類別,諸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笑話、歌謠、諺語、歇後語、敘事詩等,廣泛蒐羅。本書較其他民間文學概論不同的是,台灣民間文學的部分佔了不少篇幅,有台灣民間傳說、故事、歌謠,有關原住民的神話傳說也有專章討論,期能補一般民間文學編著的不足。全書深入淺出,涵蓋深廣,為研讀中國民間文學所不可或缺。
台灣民間文學 鹿憶鹿 里仁書局 平裝
這是一本台灣民間文學通論的書,由研究民間文學非常有心得的鹿憶鹿教授撰寫,因此特別有意義。本書撰寫有關神話、傳說、故事的散文敘事部份:台灣原住民神話按母題〈情節單元〉,介紹族源神神話等;傳說則以歷史人物和相關信仰的人物為主,前者包括朱元璋,後者有媽祖等;故事則按類型分,介紹如虎姑婆等台灣各地都普遍流傳的故事。另外,並特選錄一些原住民習見的變形故事。內容的選編,盡量凸顯台灣的地方性特色;同時有故事、有敘述,有分析比較,是台灣民間文學很好的入門書。
高雄遊憩名山傳說研究──以大岡山、半屏山、打狗山為對象 彭衍綸 里仁書局 精裝
本書為臺灣地區首部以本地地方風物傳說為研究主題的專著。南臺灣的高雄地區有著三座民眾習以作為遊覽休憩之用的知名山丘,分別是橫跨阿蓮、田寮的大崗山,地處左營、楠梓的半屏山,位居高市西濱的打狗山。三座山是高雄重要的地方風物,亦是遊憩名山,在歷史、地理、人文等方面,都有相似的背景,擁有豐富傳說則是三座山最大的共通處。本書的撰寫,意在以此三座高雄遊憩名山傳說為研究對象,一方面聯繫三山相關的地方風物和傳說,考察傳說的演變;一方面藉由三山傳說的聯結,一探高雄遊憩名山傳說的特色、意蘊及價值,達到考察臺灣民間傳說發展情形的目的。
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 鍾宗憲 里仁書局 平裝
本書由現代「民間文學」研究的興起著手,同時擴及於近五年來大陸地區出版的三種與之相關的「文學史」書籍進行比較;並收錄多篇田野考察報告及其成果全文。作者並以實地考察經驗,對於台灣的神農信仰、原住民神話傳說與環瀘沽湖區域摩梭村寨的民間故事、歌謠,進行系統性的整理及剖析。
中國神廟劇場史 羅麗容 里仁書局 平裝
劇場研究在戲劇史上是一件重要工作。以中土之民而論,古文獻及文學創作中的「歌八闋」、「舞雩」、「方相氏驅儺」、「楚人揚桴拊鼓、吹竽彈瑟、清歌曼舞」等迎神、降神、祈神、送神之儀式,實為祭祀行為之必然條件,亦為戲劇本體發生之邏輯起點。而其的邏輯起點,必然牽涉到表演場所之問題,因此劇場之誕生是與戲劇本體同時發生,甚至是在戲劇演出之前就必須要思考解決的問題。故研究劇場的生發形成與沿革變遷,等同於研究一部戲劇演出史,它的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
周成過台灣的傳述 王釗芬 里仁書局 平裝
在台灣移民史上,先民對台灣的開發,有特殊的時代環境,因而產生具地域色彩的傳說。「周成過台灣」是清末台灣開發史上的世情故事,除了具有中國傳統富貴易妻的情節外,還衍生出周成迷戀娼妓、與義弟同開茶行致富、殺妻後為妻亡魂索命,甚至與「林投姐」故事複合等新的情節;且在角色身分的安排上也不同於傳統負心漢故事。希望藉此故事的研究與出版,能增益台灣民間文學的價值,也為中國民間文學故事類型添加一個亞型。
結構與符號之間: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 李癸雲 里仁書局 平裝
本書試圖超越女性主義權力論述,提出「女性書寫」的真實面貌,因此以意象研究為主體,深析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之意象使用如何成為詩人自視、自塑的策略。書中援引並檢討結構主義、接受美學、解構思潮等相關論點,將意象統整為具有變動性與對話性的符號。
臺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明清篇) 施懿琳、廖美玉主編 里仁書局 精裝
這是第一本臺灣古典文學研究的工具書,自明代遺老沈光文來臺(1651)起,至清朝統治結束止(1895)。臺灣古典文學發展非孤立的存在,而應該放在其產生的歷史脈絡中,與當時發生的大事相互對照,始足以突顯文人、作品以及文學活動在特殊時空座標下的意義和價值,映現出兩百四十餘年間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面貌。
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合集 《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編輯委員會 里仁書局 套裝